“当前,国家对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评估和医保支付中的作用。寻找科学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促进政府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药品价格,建立科学公正的价格谈判机制等,都将对中药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8月28日,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在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医保支付与药物经济学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去年10月,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至今,全国已有9个省份发布了辅助用药目录,其中涉及63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中药成为限制用药的“重灾区”。中国中药协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磊表示,在医保控费,药品临床价值回归追求性价比本质的大背景下,去年我国中药行业增长速度大幅减慢,全行业正处在转型之中。
重新审视临床“畅销药”
近年来,尽管我国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国家医疗卫生经费总投入与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却仍然存在。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13%,2015年该总费用占GDP的6%,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依然偏低。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由个人支出、社会支出、政府支出3部分构成。2001年个人支出占总费用60%左右,社会支出占近30%,政府财政拨款只有10%左右,个人负担较重。2005年以后,国家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社会支出有所提高,政府财政拨款占比也由10%左右提高到20%以上。
然而,政府投入持续增长并未明显减轻个人负担。数据显示,单次人均门诊费用,2005年约为120多元,2015年却飙升到230多元,费用上涨将近一倍。而单次人均住院费用则上涨得更多,如果是特殊病种,患者单次住院费用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指出,国家医疗总费用增加的步伐跟不上百姓看病支出快速上涨的步子,这跟国家对医疗机构财政补偿不到位导致的“以药养医”,药占比过高有关。当前,新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在国家医保资金趋紧的情况下,降低医疗中的药占比,缓解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发布的《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利用情况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住院患者使用的药品中,西药费用为1510亿元,中成药费用为345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30.3%和40.2%,中药费用增长幅度超过西药。中成药中使用率高的品类为内科用药(占59.6%)、肿瘤用药(占8.0%)、骨伤科用药(占6.3%)。而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居前10位的中成药均为中药注射剂,其中次均费用超过500元的有6个品种。
人社部社保中心医疗服务管理处处长段政明指出,中药注射剂费用占中成药费用80%以上的份额,滥用现象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现象较多出现,70%的住院患者使用了一种以上的中药注射剂,而这些患者中又有23%的患者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中药注射剂。二是中药注射剂超范围使用现象多见。医疗机构使用最多的前10位中药注射剂中,一个品种最多有200个适应证,最少的也有135个。三是医疗机构使用目录以外的中成药的情况较多发生。从住院患者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医院使用的中成药有7500个,其中有1500个是目录内品种,还有5800为目录外品种。这说明住院病人使用目录外品种的情况也很严重。“现在,我国医保中职工医保报销比例为80%,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也达到了70%。尽管患者实际负担比例在下降,但是其支出费用绝对数并没有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住院次均费用在增长,而且使用了更多的目录外的药品和材料。”段政明说。
相关探索稳步推进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药物经济学的概念。随着新医改的深入,以及医药卫生相关政策的不断变化,药物经济学需求日益突出。学界认为,药物经济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企业证明自己的产品和他人产品之间性价比的优劣;二是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对政府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部门希望以药物经济学指导政策制定。当前我国尚未出台强制性政策或鼓励性政策推动药物经济学落地生根。但事实上,我国政府在医药卫生政策顶层设计中早就引入了药物经济学概念,且一些省市已开始在此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上述研讨会上,湖北省招标办左克源博士介绍了药物经济学在药品集中采购方面的应用进展。
左克源表示,去年年初国家卫计委发布70号文件,提出分类采购政策,明确各地可根据疾病防治需要,经过药物经济学和循证医学评价采购药品。在该文件指导下,“药物经济学”字眼开始频繁出现于各省集中采购方案中,主要应用于招标、报备案、议价等方面,要求对新药运用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进行药品准入。“以湖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为例,湖北省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纳入集采方案,设定评价路径。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
有业界专家认为,在当前医保控费大环境下,三大因素导致中成药发展不顺:一是中药饮片现在仍保留20%的批零差价;二是部分药材,特别是稀缺性中药材价格上涨;三是有大量的中成药为独家产品,享受单独定价的特权,需要进行价格谈判。专家建议,对一些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中药品种进行适度调价,以调动企业自主定价的积极性。
胡善联建议,中成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可以运用更多的“真实世界证据”的研究方法,对一些有创新性的中成药开展病例登记和随访研究。评价中药辅助治疗效果时,应更多地开展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评价。在开展中药效益风险分析研究,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中成药定价政策的研究。